导读:2018年下半年,互联网裁员信息遍布网络,互联网进入寒冬的传言频频上头条,寒冬是否真的来临?毕业生该如何在互联网行业中立足?
互联网人才的就业现状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回顾我国互联网的20年,从内容门户到区块链技术,信息技术高速发展。广大的底层程序员从“IT民工”,一步步脱颖而出,超过众多职业,成为薪酬最高的职业之一,并且用技术日益改变着世界。
程序员逆袭的背后,是我国“信息经济”的迅速发展,互联网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成倍的增长,“IT人士”工资随之水涨船高。随着产业的发展,技术型人才在科技公司中的分量越来越重。互联网行业的核心是技术,大量的程序员、技术人员等是IT产业的“生产线”。互联网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大,特别是中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,反映在薪资上,以各互联网大厂(如腾讯、阿里巴巴等企业)校招时提供的行业起薪点为例,对2017届和2018届毕业生的技术岗校招提供的起薪水平在20-21万,2019届毕业生秋招平均起薪基本和往年保持一致,这个行业起薪点相对于其他行业和很多其他岗位来说已是“天价”,而在互联网行业中却被称之为“白菜价”,因为对于工程基础扎实,且有充分的算法学术项目或实习经验积累的毕业生,即使是校招也会提供60万甚至更高的年薪。
IT行业仍然是需求较大的行业,其招聘热度持续不减。云就业平台数据显示,毕业生在互联网行业,获得面试次数超过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61.52%,远高于其他行业;一年内更换工作的比例为39.21%,低于其他行业。2018-2019年度招聘数据中,28.07%的用人单位需求的岗位是IT技术类岗位,38.13%的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。
近几年“互联网+”模式日渐成熟,为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。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下的90后,其思维和行为深受网络影响,对互联网行业更加熟悉和喜爱,因此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更倾向于互联网行业。
2018年薪酬网调研数据显示,IT行业毕业生次年薪酬增长率为10.8%,研发部门毕业生次年薪酬增长率为12.1%,与其他部门和行业相比,增长率十分明显;IT行业毕业生次年离职率为18.7%,研发部门次年离职率为24.5%,与往年相比,毕业生在行业内离职率有所下降,部门离职率上升,可见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持续向好,行业内流动率较大。
过去十年,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人数翻了六倍,不少的传统行业人才进入互联网行业。随着AI和新零售的兴起,传统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人再度向这些新兴领域开启新一轮的“人才大迁徙”。互联网在很多领域的渗透,使其就业范围更加广阔,就业形式也更加灵活。猎聘发布的《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》显示,从2017年第三季度到2018年第四季度,互联网、房地产、制药医疗、能源化工的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,位列前四;其他行业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外流现象。在所有行业中,互联网行业人才净流入率最高,比例为5.97%,位居各大行业之首。综上所述,虽然2018年下半年互联网行业不断传出裁员信息,但互联网行业总体人才还是呈现紧缺态势。
互联网行业,更新迭代迅速。职场人跳槽周期与其年龄段成正比,即年龄越小,跳槽周期越短,稳定性越差;年龄越大,则跳槽周期越长,愈加稳定。跳槽最频繁的年龄是20-25岁,平均1.43年跳槽一次,往后则趋于稳健。
职业发展和薪酬是毕业生十分关注的因素。云就业调研数据显示,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“发展空间不大”,占比35.73%,其次是“薪资福利”,占比21.11%。毕业生进入职场后,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,伴随着个人生存成本的不断提高,为“如何让自己更加值钱”感到忧虑,更多的毕业生选择通过不断地跳槽带来改变,实际上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埋下隐患。
根据《2018中智咨询整体薪酬调研成果》显示,在2018年之前,互联网行业薪酬涨幅都保持在10%以上,2018年开始,这个数字下降至9.7%,2019年薪酬涨幅将继续下降。薪酬降幅一方面是互联网红利的消失,另一方面是互联网产业的转型,薪酬增幅持续下降,引起毕业生和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忧虑,对行业前景的担心。
毕业生要有信心、有能力。2019年就业市场的趋势仍是稳字当头,当前环境正是企业进行自我诊断、修复调整的良好时机。毕业生在就业时,知识、技能体系尤为重要。需要毕业生在行业内不断深耕,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才能可持续的发展。互联网行业是否进入寒冬,关键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。要对自己和未来抱有信心,不要冲动、盲目辞职,努力在工作中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,学习核心的知识与技能,时刻为未来更好的机遇做好准备。
毕业生要有准备、有“实”力。毕业生在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,需要充分了解行业的现状,互联网行业高薪意味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。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工作时长达到8到12小时,加班更是常态;互联网迭代速度快,工作强度大,毕业生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更强,更容易接受加班情况的发生,这是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优势。另外,毕业生求职时普遍缺少成熟的就业辅导,对就业市场的信息判断有限,比社招人群求职时“随大流”的心态更为显著,因此谨慎地看待各行业的发展变化态势和未来趋势,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繁荣或遇冷,是毕业生求职时应该掌握的基础信息。实践经验更是用人单位较为重视的方面,而30%左右的毕业生表示求职中缺乏实践经验,毕业生在高校期间应该更加注重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。
在新兴职业中,互联网相关职业较突出。近5年新兴职业中,新媒体运营、前端开发工程师、算法工程师、UI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的从业者人数在我国增长最快;互联网发布职位最多的行业中,电子商务发布超过31万个职业,位居第一,同比增长12.3%;其中,12.9%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在电子商务领域,占比最大。数据服务业同比增长36.4%。在互联网核心的岗位上,技术人员占比接近40%。
互联网区域流动,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增强。从毕业生和互联网从业人员流动来看,以杭州最具有代表性,过去的六个季度,在全国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20的城市中,杭州以10.47%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名第一。在杭州就业的毕业生中,接收量排名靠前的用人单位集中在软件与信息服务、互联网金融等高科技产业,其中接受量较多的用人单位是海康威视、恒生电子、华为、新华三、大华等。
互联网岗位结构变化,产品和运营岗加大权重。未来各类人才数量集中增大,结构性人才过剩和缺失的问题将并存。电子信息、大数据专业成为热门专业,各地民间程序员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,随着科技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低水平的程序操作会被机器取代,如果没有扎实的本领,未来也将迎来残酷的职场淘汰。对于行业来说,人工智能行业的比重会持续加大,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求职者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;另外,如电子商务、社交网络及文化娱乐行业仍将是互联网行业中的核心领域。一方面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,同时也意味着行业本身的革新,需要更加有能力的人才加入。从目前的岗位预测,产品和运营岗在未来的比重会不断提高,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,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,同时也需要协调和沟通能力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